以下文章為本會監事-Casey Chao所著.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本文參考以下資料來源:
1.陸戰隊的MCWP 3-35.1 Cold Weather Operations手冊
2.MCRP 3-35.1D Cold Region Operations
3.SAS Survival Handbook
4.The NavySEAL Survival Handbook
5.FM 21-76 US Army Survival Manual
在談論保暖前,我們應該先來看看熱能的獲得以及散失,還有過度散失熱能後會出現甚麼樣的生心理狀況,在了解了這些部分後,大多數出生在亞熱帶環境的讀者們,才會比較能體會到保暖的重要性簡單地說,人體在新陳代謝(消耗能量維持基本生理功能)之際,就會產生熱能:而最低限度的新陳代謝率(發生在你我休息之際)便稱為基礎代謝率(basal metabolic rate),很顯然地,一般的日常活動也會產生熱能,當你進行嚴格的訓練時,最高會達到基礎代謝率的十八倍之多!而這個值也就被稱為運動新陳代謝;當然除了來自人體本身的熱能外,外在環境的熱源-例如太陽,火焰或是爐灶等,雖然通常並不龐大,但也會讓人得到額外的熱能.
至於熱能的散失,主要有五種管道:它們分別是輻射(radiation), 傳導(conduction), 對流(convection),呼吸(respiration)和蒸發(evaporation),而其中導致熱能散失的比率大概如下:
(1)輻射(60%)
(2)對流(視環境而定)
(3)傳導(視環境而定)
(4)呼吸(6-10%)
(5)蒸發(12-15%)
接下來則是針對熱能散失的各個管道給予簡單地介紹:
1.輻射
它是體內熱能散失到周圍空氣中的現象,這類直接的能量發散通常是以紅外線輻射的型態進行,即使成衣業者設法製造能夠攔阻這類熱能散失的衣物,但效果往往不佳,因此這類熱能的散失是很難避免的-即便有最好的寒帶用衣物,輻射熱還是會傳播到衣服上,然後再散失到周圍的空氣中,所幸這類熱能的散失在氣溫低到攝氏零下29度之前,通常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。
2.傳導和對流
這兩者都是涉及在兩個溫度有差距的物體間,在接觸之後熱能的傳遞-而這類熱能散失對人體的危害也最大,所幸好的寒帶衣物和裝備能有效地減少,因傳導和對流所喪失的熱能。傳導是指熱能從一個較暖的物體,傳送到另一個較冷的物體-例如當一個人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時,他的熱能就會被傳送到地面;而對流則是指熱量因接觸到一個較冷的介質而散失(例如皮膚接觸到空氣或水,結果使熱能被傳送到空氣或水)-在溫和的氣候當中,對流的熱能散失通常可以忽略不計;但當處於寒冷氣候時,這類熱能的散失就成為了主要的原因,更別提若有颳風的情況,那對流冷卻的效果會更為嚴重(你周圍被身體加溫的暖空氣被吹開,而寒冷的空氣再度包圍你,導致熱能持續喪失)!風勢越強,則身體就越快失去熱能,這種效應被稱為風寒(wind chill)
3.呼吸和蒸發
呼吸是隨著熱能和水分隨著每次氣體的進出而散失;蒸發則是人體在流汗之後,汗水由液體轉為氣體時,帶走部分熱能所造成-若在寒帶環境下,大量活動之際卻沒有適當調整衣著,則將會失去相當的熱能.失去熱能時的身體反應:
當身體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時,原先的平衡會被破壞,為了因應熱能的喪失,首先會出先所謂肢體末梢血管收縮(vasoconstriction)的現象:當流往四肢的血液量減少後,在軀幹部分循環的血液量便相對增加,用這樣的方式(shell/core effect)來保護重要器官免於失去過多熱能(據研究這樣的生理機制,為軀幹部分提供的保暖效果,約略等於加上一件夏季西服)-但延伸出來的問題是,假使你肢體出現凍傷,或要進行精細的操作活動,都會因為末梢血管收縮而受到負面的影響!
另一項由於軀幹部位血液量增加所引發的結果是,腎臟會因此而將部分的液體轉化為尿液,並影響你原先覺得口渴的反應:這種因嚴寒引發的頻尿(cold induced diuresis),再加上人們傾向會在寒冷環境中較少飲水,便有可能導致身體脫水(dehydration).
寒冷所引發的血管擴張(CIVD)除了是和血管收縮剛好相反的以外,有時又被稱為獵人反應:它會間歇性地增加通往四肢末梢的血液流量,進而增加手指,腳趾,耳朵,鼻子和其他部位的溫度-若一個人習慣性處於寒冷環境下,只要有適當的衣物,以及適量的活動,便可以在保存核心溫度和末梢血管擴張之間,維持一個良好的平衡.
最後一個身體對抗寒冷的方式,就是藉著顫抖產生熱能:如果增加軀幹的血液量,甚至以其他的方式都無法減少熱能的喪失後,身體便會開始發抖-藉由發抖產生的熱能,會是人體在休息狀態下新陳代謝的六倍;但這種無法自我控制的顫抖,會嚴重影響肢體的協調能力.每個人對於冷傷害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:例如個子較矮,較結實的人,由於身體皮膚表面積較身材較高的瘦子更少,因此較不容易散失熱能,而體脂肪較高的人,因為脂肪比其他身體組織有更好的絕緣效果,所以也同樣較不易散失熱能,其他相關條件還可能包括:
*體能: 雖然體能對於抵抗寒冷沒有直接關係,但是體能較好者,除了較不容易疲勞外,恢復的也比較快,因此較不易受傷或生病
*年齡: 除了45歲以上的人可能較年輕人更易受到冷傷害外,近來的研究資料還顯示,即使是年輕男性,但如果習慣在溫暖氣候之下,且適應時間不足的話,也同樣易受到冷傷害
<先前冷傷害>
原先受過冷傷害的人,日後受到冷傷害的風險同樣也比較高,因此對這些人應該格外地注意使用藥物,菸草或酒精:
除了某些處方藥可能會增加受到冷傷害的機會外,由於菸草的成分會造成血管收縮,因此會讓使用者更可能在肢體末梢受到冷傷害;至於酒精除了造成一種溫暖的假象,掩蓋受到冷傷害的症狀外,還會改變身體禦寒的正常反應!
<失溫Hypothermia>
通常在濕冷的環境下,當人體的核心溫度降到攝氏35度以下時,便會出現失溫的狀況:症狀按照嚴重性又可分為輕微(核心溫度在35-32度之間),中等(在32-27度之間)以及嚴重(27度以下),而判定溫度最準確的方式為肛門測量;但因為在戶外或日常不太可能以這種方式來確定體溫高低,因此要藉由某些徵象甚至症狀來掌握:輕微程度的失溫患者可能會出現如困惑,講話困難,呼吸淺,脈搏弱,行為改變,顫抖或肢體僵硬,動作不靈活,反應緩慢甚至心律異常等,在失溫狀況出現時,應進行下列處理:
(1)將潮濕衣物換為乾燥,絕緣的衣物
(2)做些運動
(3)補充溫熱的液體
(4)增加熱量(進入室內,睡袋內或裹上毯子等)
中等或嚴重失溫者通常會出現瞳孔放大,不再顫抖,低血壓,失去意識,心律異常甚至停擺(隨著核心溫度的下降,會很難感受到生命徵象).最低紀錄是醫護人員曾將體溫低到攝氏16度的患者救回,因此在將患者體溫回復並確認仍沒有生命跡象前,不應輕易判斷對方已經死亡.要注意的是,基本上任何程度的失溫都有可能危及生命,因此應該在協助處理的同時準備送醫.
<失溫的預防>
與其待失溫後進行處理,不如在事前預防失溫的發生,其概略做法如下:
(1)正確地穿著防寒衣物與裝備
(2)補充水分
(3)適時休息
(4)吃熱食
(5)保持室內溫暖
(6)緩慢呼吸(完全地吐氣,但緩慢地吸氣,直到肺部適應冷空氣為止)
<穿著衣物時的幾個要點>
(1)衣物選擇:外層衣物在防風之餘,它同樣要能讓濕氣向外排出-完全防水的外衣(如雨衣)會使濕氣在內部凝結,因此不是好的選擇,此外它需要有些可調整的開口,以便在必要時散 熱.至於內層衣物則以毛料為佳:因為它不會吸收水分,而且在潮濕的狀況下仍有一定的保暖效果;假使貼身的衣物是棉質的,那將會吸收過多的濕氣.造成熱能的快速散失(濕掉的棉質衣物會比乾燥的更易散熱達240倍!)
(2)保持清潔:衣物保暖的關鍵在於,將溫暖的空氣保存在身體周圍,以及衣物纖維當中;但如果纖維空隙當中充滿了髒污或其他油垢,那保暖效果就會變差,因此必須要儘可能保持衣 物的清潔,才能夠保暖.
(3)避免過熱:穿著衣物的關鍵不在於感到炎熱,而是舒適/微涼即可:假使你穿上衣物後不斷流汗,那便代表已經太熱,因此必須按照個人的狀況,先將領口或袖口敞開,假使仍舊太熱,再適時地調整內穿的衣物數量.
(4)保持各層衣物的寬鬆:多層且寬鬆的衣物,才能夠保存多層的暖空氣;如果衣服紮得太緊,反而會無法在身體和衣物間保留溫暖的空氣;同樣的是,寧可多穿幾件較薄的衣物,也不要選擇單件厚重的衣物.
(5)保持衣物乾燥:寒帶的潮濕來源是雙向的-內部的排汗與外部的降水(雨雪霜等)-而受潮後的衣物,其絕緣效果會變差(纖維中的水分蒸發時,會再帶走一部分熱能),因此從戶外要進入室內時,可以先將雪或冰給拍掉,避免它融化並弄溼衣服;若衣服已經受潮,便應儘快將其烘乾,如防風防水式的大衣,便可在進入溫暖的室內後將其反掛(內部朝外)弄乾.